最高1419亿元 2021民企研发投入榜单发布热点追踪
作者:泸州市 来源:北京市 浏览: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5-04-05 11:32:51 评论数:
因为他和他的团队投身CMO产业时,国内的同行寥寥无几,许多药企仅把CMO当作副业。
因为天然形成的DNA片段(即基因)是大自然的产物,并不能仅仅因为被分离出来,就撼动了美国专利法第101号条——自然法则、自然现象与抽象概念不可被授权专利。不能否认,在当代社会,专利一词确实是刺激个人创造力的制度。
最让他们生气的是,伟大的科学政策被交给了一群缺乏专业水平和科学素养的人来制定,而这些人很难预判该裁定会给生物科技产业带来什么影响。这项判决之力度,还不只是影响万基公司的收入而已。但事实真如此吗?2009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一份报告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对于未来研究者而言,想要开发下一代测试技术而取得所有所需的专利授权使用许可,将会非常不易。在美国,有大约5%到10%的乳腺癌病例被认为是由有害的BRCA基因诱发。于今时亦然,自然产物不会也不该被隔绝在一个实验室里。
在过去的60年间,我们学会了一种新的语言——基因。6月13号,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一场持续了几年的官司作出了判决:企业不可针对自然的DNA片段申请专利。在最初的商业化协议中,Illumina拥有独家推广、出售和分销以Oxford所谓的Base技术为基础开发的产品的权力
然而,Oxford表示,目前无意通过第三方来商业化这项技术。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公司的MinION测序仪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公司(以下简称Oxford)昨日在其年度报告中表示,它与Illumina公司签订的商业化协议将于2016年6月30日终止。在最初的商业化协议中,Illumina拥有独家推广、出售和分销以Oxford所谓的Base技术为基础开发的产品的权力。在去年的AGBT会议上,该公司首次展示了链测序技术,GridIon和MinIon。
然而,Oxford还开发了另一种纳米孔测序技术——链测序(strand sequencing),其中DNA在穿过纳米孔时被直接读取。2011年,Illumina和Oxford之间就协议条款发生纠纷,Illumina向纽约州提交了仲裁申请。
测序新秀Oxford Nanopore将与Illumina分手 2013-06-12 23:16 · wenmingw 曾经以U盘大小测序MinION而震惊业界的测序技术公司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公司近日表示,它将在2016年终止与Illumina公司签订的商业化协议。他表示:我们仍然将Oxford看作一个有吸引力的公司,有一项引人注目的技术,然而,纳米孔测序的技术并发症让产品的商业可行性变得极不确定。Illumina仍保留关于Oxford链测序技术的谈判权,直到2016年12月31日。此外,Illumina投入1190万英镑(折合1850万美元),以换取公司的少数股权。
Oxford Nanopore拒绝对此事发表评论,表示这是一个法律事件。Oxford称,此技术的商业化不涉及Illumina。根据最初的商业化协议,Illumina将独家推广、出售和分销以Oxford所谓的Base技术为基础开发的产品,这种纳米孔测序策略将核酸外切酶与蛋白纳米孔偶联。它与Illumina之间的商业化协议不覆盖链测序技术,但如果Oxford想要通过第三方商业化此技术,或授权与此技术相关的资产,则Illumina也有谈判权。
根据Oxford的年度报告,两家公司在4月撤销仲裁,同意修改商业化协议。两年前,Illumina就2009年1月与Oxford签订的协议条款提出仲裁要求,而如今的这一决定与此有关。
国际策略与投资集团(ISI Group)的分析师Ross Muken表示,他并不认为Illumina和Oxford关系的破裂对Illumina的股票而言是重大发展机会,因为大部分投资者在过去9个月内已经对Oxford的成功持怀疑态度。根据Oxford的年度报告,今年4月,两家公司同意撤销仲裁,修改商业化协议,指出协议将于2016年6月30日终止,以及Oxford Nanopore没有义务再花费任何时间或资源来开发Base(核酸外切酶测序)技术
为什么说权威厉害,因为权威都是终身的,不退休的。在南京某大学科研处工作多年的工作人员告诉半月谈记者,科研项目经费申请下来后甚至有这样不成文的潜规则:首先是申请人提取5%到10%作为个人提成。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表示,以往我们一个研究员一年的课题费顶多10万元,有的门类2万元就够了,而现在我们单位有的年轻研究人员一年掌握的课题费上百万元甚至几百万元。南京某高校文科硕士生王真(化名)告诉记者,社科类课题经费一般在5万元到20万元之间,除了一些打印、购买资料的费用外,绝大部分钱都通过虚假报销的方式获得。一些国外仪器的设备经销商很早便会盯上项目负责人,通过回扣的方式让科研人员购买他们的设备。新闻出版总署官方网站于2012年4月10日发布题为湖南两教师伪造总署公文被处分的消息,文中称湖南某高校两名教师王某与李某因伪造新闻出版总署科研立项文件,利用虚假课题及其立项资金单独或伙同他人套取学院配套资金,受到处分。
一旦发现多头申报和弄虚作假,必须严加惩处。由于科研人员报销很多不符合财务规定,但是财务管理人员一般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长此以往,一些科研人员也会给财务人员一定的空间。中科院一位海归科研人员的妻子向记者透露,自己吃饭的发票也可以给丈夫走科研项目报销掉:这个圈子里,一人搞科研,全家随便吃。
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一位负责人介绍,他们学校生产的高端光学测量仪器干涉仪,各项技术指标都不比国外仪器差,价格只有国外仪器的1/4,要便宜七八十万元,但很多科研机构还是要购买国外的仪器。某中字头院所下属单位被审计出以项目名义发放近亿元福利…… 科研经费为何被屡屡钻空子?侵占科研经费有哪些惯用手段?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科研经费流失?(推荐:科技部部长万钢:管好用好科研经费是科技界共同责任和义务) 巨额科研经费频现流失黑洞 今年3月底,山东省政府公布了关于2011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
王某通过委托他人私刻公章、制作假公函,先后伪造新闻出版总署科研立项文件7份,交给学院科研处。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中科学技术支出4429亿元,比上年增加601亿元,增长15.7%。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表示,很多项目负责人忘了科研经费都是纳税人的钱,花起钱来大手大脚。15%作为科研人头费,给参与研究的研究生发放助研费和论文发表费。
还要拿出一部分用以填补当初申请项目所耗费的公关费和专家评审费,以及项目中期评审和验收时的费用,剩下的才能真正用于科研项目本身。曾被列入院士候选人的科研人员因贪污百余万元科研经费一审被判刑13年。
起码80%以上的时间要花在科研上吧?但现在50%以上的时间花在了拉关系上。黑洞揭秘:科研经费成个人提款机 经深入调查,半月谈记者发现,目前侵占科研经费主要有四种惯用手法: 第一种,发票套取。
更让人气愤的是,一些人竟然通过各种方式来侵占科研经费。而审计署2011年公布的科技部2010年度审计发现,2010年的99个支撑计划在研项目普遍存在不符合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其他财经制度规定的做法,涉及资金数以亿元计。
针对各种暗箱操作手法,专家呼吁,要严格审批、完善审计、强化监督,让科研经费开支在阳光下运行。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周健民建议,抓住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契机,国家和相关部门应及时对目前的科研项目经费制度进行改革。也就在今年1月,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的段振豪因为贪污百余万元科研经费一审被判刑13年,按照检方提出指控,段振豪主要使用虚假的票据报销差旅费等共计124万余元。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针对科研经费管理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这一管理的真空地带给科研经费管理带来了很大难题。
南京某地质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说,他们所里就有典型的科研老板,本人搞科研不多,却能争取到大量项目,然后再将项目交给研究生甚至退休的研究员来做,出现了年老的给年轻的打工现象。第三年开始,赵静骗取次数不断增多,每年贪污数均在10万元以上,最高一年近20万元。
周健民表示,让科研经费回归本源,按照科研的实际需要划拨,并配合现代的管理手段,确保科研经费全部用于科研。第三种,虚假合同骗取。
回国后发现,许多项目都是在圈子内进行的。但半月谈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科研经费流失黑洞的源头在于我国当前已经偏离初衷的畸形科研文化。